「湖口鄉」一個純樸的鄉下,民國八十五年成立了第一家有精神科的綜合醫院,同年十月開始門診作業,提供桃、竹、苗地區精神病患診療服務,八十六年一月二十日開始收治住院病患,以嘉惠更多需住院的精神病患,提升更完善的服務品質。這不只是一家會照顧身體的醫院,更提供病患全人、全程、全家、全隊四全的身心靈醫療照顧模式,彰顯教會及醫療傳統博愛精神,發揮基督愛主愛人宗旨的教會醫院。
精神病患是一群社會中最令人漠視的弱勢團體,家裡若是有精神病患,那種困擾是外人難以想像的,家屬長期生活在焦慮、困苦和無助中,不但整個家庭經濟陷入困境,孩童教育流失,影響所及不只是病患本身,而是整個家庭、社區,甚至社會。雖然現代精神醫學發達,但綜觀目前國內有關精神醫療的機構,深切體認醫療資源之缺乏。教會了解這樣的需求,因此在一個鄉下醫療資源缺乏,特別是欠缺精神醫療的地方,成立了精神科,記得剛成立之初,許多鄉民的態度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,期待的是有更好的醫療技術提供鄉民服務,但是害怕的是這一群精神病患,就是一般人所稱的「瘋子」、「神經病」,在這個鄉下地方會有甚麼樣的影響,記得有次去家麵包店買麵包,老闆知道我在醫院上班,還特地問我「聽說你們醫院有住一些精神病患,會不會危險啊!」當時我順便給老闆一些精神衛教,雖然他還是半信半疑的看著我。
然而醫院走過了這二十年的歷史,這家麵包店變成我們的好鄰居,不只老闆的態度轉變,其他鄉民對這些精神病患的態度也不再是畏懼、排斥,反而有些變成了朋友,更了解及接納這群人。記得某位病患還常很熱心的幫市場的商家推銷商品,「我朋友在賣豬肉很便宜,要不要幫你買!」、「我朋友在賣蔥油餅,我可以幫忙買會比較便宜喔!」不再有人問「這些病人會不會可怕!」這些生活在被戲稱是杜鵑窩裡可愛、善良的病患,讓這個鄉下的社區似乎更活絡、熱情起來了,因此有更多的鄉民願意當志工到精神科帶領這些病患,像是成立插花團體、烹飪團體還有歌唱團體等等,好像是一家人一樣,我想這就是本土性的人文精神醫療模式的典範。
從八十六年一月二十日開始收治住院病患至今,這二十年來歷經了多次的蛻變,也謝謝這些年來歷任院長對精神科的支持與鼓勵,讓精神科可以逐漸茁壯與成長,八十八年七月日間病房成立,嘉惠更多精神病患,提供更多元的醫療服務,減輕家屬照顧上的困擾。八十九年向日葵工作坊成立,這是第一個專為病患成立的職業復健的庇護性工作坊,試著協助病患回歸社會工作。九十一年七月協助寧園柏苑成立,規劃寧園老人精神病患安養專區,為精神病患的老化,提供完整的醫療體系與服務。九十二年三月仁慈康復之家成立,提供無家可歸或無法立即適應家庭、社會生活之穩定精神病友,一個半保護性居所,並結合社區資源,協助精神病患,學習生活適應技能,提昇生活品質,促進其回歸社會。
同年七月正式成立心情咖啡館,為精神病患的復健之路提供了另一個方式。九十二年十二月居家護理業務核可,九十三年開始執行至今,提供精神病患的社區治療或後續照顧,藉以持續照顧病患,幫助病患回歸社會。而且藉由居家訪視,主動與縣內鄉鎮衛生所的公共衛生護士取得聯繫配合,尋找潛藏在社區內不願就醫或不曾就醫之精神病患。另一方面協助地區公共衛生護士對精神疾病的了解及認知,並學習如何技巧性的處理精神病個案,以達到精神疾病預防與追蹤的目的。
民國九十二年成立「心情咖啡坊」,這一路走來篳路藍縷,跌跌撞撞的,心中的許多疑問?「這些病人做的東西可不可以吃?」、「乾不乾淨?」,「會不會有甚麼問題?」,記得每年的中秋節,職能治療師、心理師及社工師,不管是會做或不會做的,夥同一群病人一起做月餅,有歡笑、有汗水,為的就是給予最好、最棒的品質,也獲得不少的掌聲,當然也有噓聲,會隨著病人的狀況起起落落的,一位參與心情咖啡坊的復健病患這樣說:「當我開始踏進近咖啡館,原本認為自己是很有動機、活力、向上、努力的人,可是過一陣子後,我開始感覺到壓力,出現倦怠、遲到、說謊,甚至終至發病再次住院,導致家人跟著我一起受罪。」,所以這個工作坊總是因病患的病情呈現不穩定的狀態。
然而過去的辛苦轉換成今日的努力,在張達人院長的支持及帶領下,我們在106年01月03日將心情咖啡坊擴大營運,並於一樓大廳成立了「心咖啡館」,不再是十三樓的深宮怨婦,這是精神科非常重要的里程碑,咖啡館取名為「心咖啡」,主要是以鑰匙孔打開心房的概念進行設計,利用鑰匙孔的外型搭配咖啡色,在鑰匙孔中間以咖啡豆組成愛心,亦象徵幫助病友打開心房,早日康復的用意!
心咖啡館提供一個庇護性環境,以作為病友訓練職場,從中培養適當的工作態度與能力,建立內在自信及成就感,進而逐步適應壓力,期望巔簸路途上從心出發~重新出發。